来源|2020-Vol 6 Newsletter from Hysteroscopy- Issue 5  P. 13-15

作者|Luis Alonso. Málaga. 西班牙

译者|谢薇

审校|夏恩兰

单位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宫腔镜中心


引言


1994年Fernández E、Fernández C和Fabres C在美国妇科腔镜学会AAGL第25届年会上首次提出宫腔镜下憩室手术的矫治技术,并于1996年首次演示。尽管这项技术自第一次演示以来已经过多年的改进,但仍然保持了它原有的本质。现有的技术改进更好地对憩室的病理生理学进行了诠释,目的是改善与先前剖宫产术后瘢痕缺陷相关的症状。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将讨论目前的外科技术和不同的处理方法。此外,我们将描述目前对这项技术的构想,以及自23年前第一次提出以来的演变历史。



▲ 宫腔镜下憩室



憩室手术的历史


1968年,在一次有关外科医学进展的会议上,Jaen妇产医院的医学主任 Garcia Triviño博士介绍了他所命名的关于剖宫产晚期并发症的相关内容。在会议期间他谈及病理性愈合,包括子宫峡部水平的肌层连续性缺陷。在剖宫产术后4个月后他为这些患者进行了子宫输卵管造影诊断。这些女性在术后12个月时再次接受检查,查看缺陷是否愈合。对于那些持续存在缺陷的病例,推荐其在随后的妊娠中再次选择剖宫产术。


正如我们在引言中提到的,现存的第一个关于瘢痕缺损外科重建的参考文献始于1996年,就在Morris描述了愈合缺陷与月经过多、腹痛、性交困难和痛经存在相关性后的一年,上述症状被许多学者称为剖宫产瘢痕综合征或Morris综合征[1]。


Emilio Fernández博士出版了第一个著作,并在AAGL第25届大会上进行了交流。第一组共20例患者,其中7例行宫腔镜手术,他们采用的技术是切除剖宫产瘢痕下方的纤维环组织。在所有的手术患者中,有4人合并继发性不孕。手术干预后,其中2人自然受孕。首次得出的结论是宫腔镜下切除纤维环改善了这些患者的月经后出血症状[2]。这种月经后出血是由于瘢痕处残存的血液造成的,它可能通过干扰宫颈粘液的性状而导致继发不孕。



直到2005年,智利Santiago Las Condes诊所的Cecilia Fabre博士才发表了她的第一篇文章,其中包括24名排除了其他任何宫内病变因素的月经后出血患者。在这些患者中,手术包括切除位于瘢痕下方的纤维环组织,同时电灼憩室底部的子宫内膜及血管。

 


几年后,Giampietro-Gubbini博士发表了他的首个研究,包含26位切除峡部瘢痕近端和远端纤维环的患者,切除后愈合缺陷变平,还用滚球电极对基底部进行了电灼[3]。数年之后,Gubbini本人提出进行360°电灼,目的是破坏憩室底部的充血组织和周围的炎性组织。这种炎性组织通常位于宫颈管的后部,是由于峡部的血液积聚刺激而产生。



2005年Petra Klemm首次提到腹腔镜和阴式联合修复手术并发表[4]。在这项研究中,他们为三个患者行经腹腔镜切开憩室,经阴道缝合憩室。这是现有的首个可参考的憩室修补或矫正技术。该技术旨在修复和缝合存在的愈合缺陷,恢复子宫峡部的正常解剖。


最后,Donnez描述了单独使用腹腔镜方法矫正憩室的技术[5]。该修复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再次缝合与前壁剖宫产部位相关的缺陷,取得子宫下段前壁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Morris, H. "Surgical pathology of the lower uterine segment caesarean section scar: is the scar a source of clinical symptoms?" Int J Gynecol Pathol . 1995, 14(1): 16-20. 

2-Fernandez, E., et al. (1996). "Hysteroscopic Correction of Cesarean Section Scars in Women with 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 J Am Assoc Gynecol Laparosc . 1996, 3(4, Supplement): S13.

3-Gubbini, G., et al. "Surgical hysteroscopic treatment of cesarean-induced isthmocele in restoring fertility: prospective study." J Minim Invasive Gynecol. 2011, 18(2): 234-237. 

4-Klemm, P., et al. "Laparoscopic and vaginal repair of uterine scar dehiscence following cesarean section as detected by ultrasound." J Perinat Med. 2005, 33(4): 324-331.

5-Donnez, O., et al. "Laparoscopic repair of wide and deep uterine scar dehiscence after cesarean section." Fertil Steril. 2008, 89(4): 974-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