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子宫内膜息肉概述

来源|2021-Vol. 7 Newsletter from Hysteroscopy- Issue 2 P. 3-4

作者|Luis Alonso Pacheco,Ana Merino Marquez ,Centro Gutenberg. Málaga. , 西班牙

译者|徐若男

审校|夏恩兰

单位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宫腔镜中心


子宫内膜息肉是宫腔内子宫内膜组织局部增生,由间质、腺体和血管组成,表面覆盖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是宫腔镜检查过程中最常见的内膜病变,也是宫腔镜手术中最常见的病因。


子宫内膜息肉通常为良性病变,当出现临床症状时,约20%患者存在小范围子宫内膜增生,其中0.5%~1%为恶性息肉。


分类


子宫内膜息肉分类如下:


功能性息肉(20%):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学相似,具有增殖期和分泌期改变,根据主要成分可分为腺体型和纤维型。

增生性息肉(35%):组织学改变近似于子宫内膜增生。

萎缩性息肉(44%):伴有退化或萎缩改变,通常在绝经后女性中发现。

恶性息肉(1%):息肉中可见癌细胞。



有两个概念需要特别注意,“恶性息肉”和“假性息肉”。

恶性息肉的定义由Dr. F. Coloma首次提出,指息肉内有恶性细胞,而息肉的基底部及宫腔其余部分完全正常。

假性息肉指子宫内膜局部增厚如内膜息肉,大小<1 cm,由于无营养血管的支持会随着月经来潮而脱落。



症状



大部分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无临床症状,多在常规体检中被发现。有症状者常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同房后出血、轻微腹痛,有时可引起不孕。


流行病学



随着临床工作中经阴道超声和宫腔镜检查使用率增加,子宫内膜息肉诊断率逐渐提高。据估计,在无症状妇女中占1%,在异常子宫出血妇女中占25%。


诊断



若临床上遇到可疑子宫内膜息肉,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宫内病变最敏感的方法。经阴道超声检查(TVUS)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更好地显示其血管供应,提高诊断能力。通常,子宫内膜增厚时将高度可疑子宫内膜息肉。其他辅助诊断技术包括子宫输卵管造影和子宫超声造影(又称声学造影),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另外有数据显示,盲刮可能导致的息肉漏诊率高达10%。


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首选方法是宫腔镜检查,不仅可以直视息肉,还可以进行活检,甚至在检查时直接进行切除。


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内膜局部增生,通常其表面呈海绵样,并缺乏血管结构,这点可与粘膜下子宫肌瘤进行鉴别。子宫内膜息肉可为单发或多发,有蒂或无蒂,大小不等,可位于宫腔的任何部位。


治疗



通常情况下有症状的息肉均建议手术切除,无症状的息肉可选择期待治疗,每6个月复查超声,观察其大小变化。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技巧取决于息肉大小和现有的宫腔镜设备,需要强调的是,子宫内膜息肉来自子宫内膜层,而未侵入子宫肌层。


1. 机械性宫腔镜内膜息肉切除术:使用剪刀或活检钳,常用于小的息肉切除,手术可在门诊完成。

2. 宫腔镜Versapoint双极息肉电切术:将息肉从根蒂部切除,常用于较大息肉,可将息肉切碎便于取出。

3. 宫腔镜息肉电切术:通常用于较大息肉,需要扩张宫颈,常在手术室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

4. 息肉粉碎术:息肉粉碎器是新出现的设备,可将息肉粉碎便于取出。


术后建议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是一项简单手术操作,通常在门诊即可完成。患者术后几天内可有少量阴道出血以及轻度不适,一般在使用抗炎药(非甾体类)后症状会消失。大多数患者可在术后24小时内恢复日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