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科技的迅猛进步,带来了医学的快速发展。到20 世纪末外科技术已经达到无孔不入、无所不能的地步。同期内镜技术兴起,以“钥匙孔”手术风靡全球。1983 年英国Wickham首次提出了微创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S)的概念。MIS 在妇科的范畴主要指宫、腹腔镜等内镜在人体内实行手术,还包括各种介入治疗技术和各种缩小切口的手术,均以无切口、切口小、不切断肌肉为特点,所以是微创手术。后来经过一段实践和反思,认识到这种微创手术如果出现了副损伤或严重并发症, 可导致严重创作。因而重新审视微创手术的内涵,微创应该是一种以最小的创伤、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的理念,在这种理念引导下进行所有的手术, 并且贯彻于任何手术的始终。微创手术操作有6 项原则,即对组织轻柔操作、正确的止血、锐性解剖分离、手术野清晰干净、避免大块结扎和采用好的缝合材料。郎景和院士[1]曾指出,微创作为一种观念、一项原则,外科医生要牢记,并落实到每一个手术的始终,而不论任何手术入径与手术方式。其体现在切剪缝扎,一招一式,从皮肤或黏膜切开到切口缝合, 也包括各种器械及能量的使用,材料(如缝线)工艺改善等,都以尽量减少组织损伤和机体干预为基准。这样的操作是最大限度地以更佳的内环境稳定、更准确的手术结果、更短的住院治疗时间、更好的心理效应去除疾病,同时最大限度保护组织和恢复人体生理机能。在微创理念指导下的微创技术发展,未有尽期。例如腹腔镜系列中的无气腹腹腔镜、机器人腹腔镜、单孔腹腔镜、经人体天然孔道腹腔镜(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经阴道注水腹腔镜和生育镜等;宫腔镜系列中的微型宫腔镜、纤维宫腔镜、非接触宫腔镜等。此外,还有高能聚焦超声、微波固化、射频等用于妇科的微创技术。


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遗传性的深入研究为微创医学注入了新的内容。


1 微创手术应用的个性化


所有的微创技术都是用来为患者治疗疾病的,妇科疾病种类繁多, 一般对患者病症的判断主要根据一系列身体的外在表现、临床体征和必要的辅助检查结果,诊断和鉴别诊断后决定观察、药物或手术治疗。而相同的药物或手术对不同的患者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称之为“个体差异”。现代的生物和医疗信息学研究为我们解开了“个体差异”之谜。研究发现有些病症相似的疾病,由于患者遗传体质的区别,使得其对同一种治疗效果的反应差别很大。因此,看似相同的疾病可能需要根据每例患者的特质和风险提供不同的治疗方案才能取得好的疗效[2]。最近科学家基于生物医学信息学方法在不同的层面上展开个性化医学研究。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个性化医疗的效果和益处,相关的知识和实践正在快速积累中[3-4]。基因组学(genomics)和转录组学(transcriptomics)是在基因及其表达的层面上研究遗传变化。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检测细胞合成的蛋白质。代谢组学(metabolomics) 是研究人体生化过程中产生的小分子。有许多研究证明这些组学为疾病研究提供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信息,并且为早期预测、疾病分类和临床诊断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大多数科学家和公众都认为个性化医学服务将来会成为主流, 帮助医生为患者预测和治疗疾病。总之,医疗的个性化是以对疾病遗传机制的深刻认识为基础, 通过鉴定和检测个体的致病基因对疾病进行风险预测诊断, 进而选择最优化的方案进行预防治疗。这种革命性的诊疗手段在中国尚处于萌芽阶段, 正致力于提高中国个性化医学研究与实践水平以惠及广大患者[2]。


2 微创手术应用的人性化


人不仅是一个生物体, 还是一个具有心理活动和社会属性的社会经济人。对于疾病的发生,生物医学模式关注导致疾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化学因素,而忽视了社会、心理的维度,是一个简化的、近视的观点。随着人们对保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经验积累,认识也有了深刻的变化。对人的属性的认识,由生物自然人上升到社会经济人。对疾病的发生和变化,由生物层次深入到心理与社会层次。20 世纪70 年代,Engel 首先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后,医学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5]。这种医学模式更加关注患者的精神活动,提倡医学中的人文关怀,从技术至上走向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 成为现代医学模式转化的重要标志。现代医学模式是从医学整体论出发,分析自然、社会、生理、心理等诸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其核心是强调社会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强调生物、个人、家庭、社区、社会多层次关系导致的疾病和对疾病的影响。因此,医学不仅要关注疾病本身,还应该关注疾病对人的心理和情感的影响。医生不仅关注疾病,更关注患者,给他们以更多精神上的呵护、心理上的宽慰和行为上的指导,关心患者的经济条件,体现人文关怀,在医患之间构筑一个良好的思想情感和知识上的沟通交流平台, 达到意识上的共鸣和行为上的一致。在医疗服务的临床实践中,要避免过于依赖大型仪器, 关注先进的医疗设备和高新技术,而是认真询问和倾听病情,富于同情心,体谅患者的疾苦,关心患者生存、生活的环境,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讲解治疗的必要性,使患者愉快地接受治疗,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保密权、参与权、享用权和隐私[6]。充分调动患者的主动性,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诊断治疗方式,达到最好的医疗效果。可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不仅反映着医学技术进步, 而且标志着医学道德进步,体现了医学对人的尊重。同时也对医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广泛、更人性化的职业内容。


中医学认为人“受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和周围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同时人自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致病有三因:内因(情志因素)、外因(气候的异常变化)和不内外因(外伤等)。而治疗应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疾病产生的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特点进行辨证论治。人性化关心患者,治病的同时关注患者的情志、环境等因素,从整体上来治病会大大提升治疗效果,缓和医患关系,也会减少医疗纠纷,中医、西医是一致的。因此,医生要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以微创的理念施术,尊重生命,崇尚健康,关爱患者。


任何手术都可能产生并发症, 微创手术较易发生并发症,小切口的空间狭小,暴露困难,操作受限,前后毗邻尿道、膀胱、直肠,有损伤不易发现。内镜的二维空间观察,视野受限,各种能源系统的应用均有热辐射损伤的可能。宫腔镜的静脉气体栓塞并发症虽罕见但可致死[7]。因此,微创手术更应该严加预防,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